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胃肠外科 > 小肠、结肠疾病 > 肠套叠
编号:13763086
小儿肠套叠影像学诊治进展(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2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124
     【摘要】肠套叠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急性肠梗阻。依赖着影像学设备及辅助设备的迅速发展以及诊断、治疗技术的提高,应用数字化影像学能早期诊断,还可以及时用于治疗,使绝大多数患儿在影像学监视下通过灌肠法整复成功,免受剖腹手术的创伤。本文就影像学在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小儿肠套叠;影像学;诊治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intussusception imaging PANG En-wen.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in Fangchenggang.Fangchenggang 538021,China

    【Abstract】Intussusception is the most common acute intestinal obstruction in children.Depending on imaging equipment and auxiliary equipment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echnology, digital imaging can improve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ost of the children can have successful taxis under imaging surveillance by enema method.The imaging in children intussuscep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re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
, http://www.100md.com
    【Key words】Children intussusception;Imaging;diagnosis and treatment

    肠套叠(intussusception)是婴幼儿急腹症之一,系指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所致的一种绞窄性肠梗阻[1]。由于肠套叠起病急,进展快,又常伴有上呼吸道感染和腹泻,如延误治疗常引起肠坏死,引发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甚至危及生命[2]。依赖着影像学设备以及辅助设备的迅速发展以及诊断治疗技术的提高,绝大多数患儿免受了剖腹手术治疗之苦,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患儿恢复顺利。快速,正确地应用影像学诊治肠套叠有着可观的前景[3]。本文就影像学诊断治疗小儿肠套叠以及整复原则进行探讨。

    1发病特点、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

    1.1发病特点肠套叠分为原发和继发,前者是常见的急腹症,约占发患者数95%,继发性套叠约占5%。每年新生儿肠套叠发病率为1.9~4‰[4],在我国发病率很高,占婴儿肠梗阻的首位,发病年龄0~1岁占94%,其中以3~10个月多见,1~5岁占5%,5岁以上占1%,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1.5~2.5:1,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依地理位置的地区可有变化。
, http://www.100md.com
    1.2病因研究肠套叠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明确,目前普遍认为与下列因素所致肠功能紊乱及肠动力加大有关:(1)结构因素:有人认为婴儿回盲部系膜尚未完全固定,移动性过大,笔者认为婴幼儿结肠袋未形成,分布于结肠的(7个)生理收缩环舒张收缩功能失调,尤其是盲升结肠交界处外侧缘的Busi收缩环、升结肠中段稍偏外侧的Hirsch收缩环,持续性收缩近端肠管变窄,回盲部内翻,结肠与回肠无明显分界,回盲瓣关闭不全,肠道阻力较小,可能是容易发生肠套叠的解剖、生理因素;(2)促发因素:饮食改变,如过早添加辅食、早期添加量过大、气候变化、腹泻等均可导致肠蠕动的节律发生紊乱,从而诱发肠套叠;(3)末端回肠淋巴组织增生可导致发病[5];(4)感染因素:有研究认为轮状病毒、腺病毒与肠套叠有密切关系,肠道病毒感染后引起肠蠕动不协调及功能紊乱[6];(5)胃泌素升高,血浆生长抑素含量下降可能与本病发病有一定关系;(6)痉挛学说:肠管痉挛后可因蠕动增强而套入远端连续的肠管(鞘部)而形成套叠,同时鞘部也可以发生痉挛而形成恶性循环,成为不可逆性的肠套叠。

    1.3病理改变肠套叠依其蠕动方向分为顺行套叠和逆行套叠。日常临床所见者皆为顺行套叠,为灌肠法治疗整复的应用基础,逆行套叠极少见。依据构成肠套叠套入部顶端的不同组织结构可分为小肠型、结肠型和最多见的小肠结肠型(约占85%)。复杂型即是简单的肠套叠再套入远端肠腔内,以回盲结和回回结为多。肠套叠当一段肠管套入另一段肠管内时,局部肠壁反折构成三条同心管,即套入管、反折管、套鞘。套入管,反折管形成套入部,其顶端为套头,反折管与套鞘交界处为套叠颈部。由于鞘部的收缩,特别是套叠颈部压迫被拖入的肠系膜及其血管、阑尾,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致使该部肠壁充血、水肿,时间长时可发生缺血坏死。
, http://www.100md.com
    1.4临床表现典型的肠套叠患者症状:(1)阵发性哭闹不安,表现为突然出现阵发性有规律的哭闹,可伴有手足乱动,面色苍白,拒食,异常痛苦表现,中间可有短时间的暂时安静,如此反复发作;(2)恶心、呕吐多在腹痛发作后出现,进食后呕吐更明显;(3)血便,可呈红色果酱样便或洗肉水样便;(4)嗜睡,精神萎靡,多伴腹泻,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有少数肠套叠患儿以嗜睡、惊厥为早期表现;(5)腹部包块,是诊断肠套叠的重要体征,但因多种原因往往不容易摸到明显包块,腹胀时或哭闹不安时拒按也不容易扪及包块,套叠至肝曲以上,右下腹扪空虚感。

    一般而言,患儿出现阵发性哭闹不安是肠套叠腹痛的起始症状,而出现呕吐、血便,则表明是发病有一段时间,对可疑病例及时行常规B超检查,对早期诊断起很大作用。对2岁以下婴幼儿,特别是肥胖儿,突然出现可疑症状,排除嵌顿性斜疝后,尽管未出现血便或种种原因未触及肿块,仍应高度怀疑肠套叠[7]。低压空气灌肠是最为直观而又准确的方法,可以作为疑诊患儿的常规检查,为早期诊断起决定性作用。
, http://www.100md.com
    2医学影像学的检查方法及诊断

    2.1X线腹部立卧位平片为肠套叠患儿灌肠前不可缺少的常规检查。观察有无气腹、肠梗阻,腹腔积液及术前气体分布情况,从而对进行空气灌肠诊断及复位之判断有指导作用,仅10%偶然能直接显示结肠内软组织块影。因婴幼儿乙状结肠部分位于右下腹部,Ddvid[8]提出左侧卧位腹部平片可使结肠气体充盈盲肠及升结肠,能明显提高软组织肿块的显示率,但腹平片单一作为诊断肠套叠的手段有一定限度。

    2.2超声腹部探查肠套叠具有典型的特征性的声像图。取平卧位全腹扫描,了解患儿整个腹部有无盆腹腔积液以及肠管扩张程度。探头从回盲部开始,沿结肠扫描可很好显示肠套叠套入部软组织块影,发现有可疑声像时应多个方向探查分辨。横断面见环状低回声区,包绕高低相间混合回声区,或呈一致性高回声的圆形中心(液性暗区),即“同心圆征”或“靶环征”,纵切面声像与横切面相似,其套入端呈圆头结构,周围为低回声区,即“套筒征”,外层越厚,回声越低,表明肠套叠处肠管壁水肿越严重。如套入部时间延长,套入部可逐渐坏死液化。B超还可以鉴别诊断小肠套叠与回、回结型肠套叠,小肠套叠的套头端多位于右下腹及脐周,套叠部前后径小(平均13.8 mm),外壁厚度薄(平均2.6 mm),套叠部无淋巴结;而回、回结型肠套叠头端多位于右上腹,套叠部前后径大(平均25.3 mm),外壁厚度厚(平均5.3 mm),多含肠系膜淋巴结[9]。回、回结型肠套叠在肠腔液体衬托下可表现为典型的“三环征”,为复杂型肠套叠较特异征象,内环为近端套入段,中环为远端套入段,外环为远端肠段[10]。由于小儿小肠型肠套叠的特殊性,小肠积气较多,需采用高频超声显像能明显提高声像图分辨能力,相对容易探及小肠套叠部位,能提高确诊率[11]。, 百拇医药(庞恩文)
1 2 3下一页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胃肠外科 > 小肠、结肠疾病 > 肠套叠